
很多人不把大便当回事,觉得反正每天都有,只要能拉出来就没问题。 但医生看病不是这么看,结肠癌这种病,早期就是靠大便在“报信”。问题是大部分人听不懂这种信号,等发现不对劲的时候,往往已经拖到了中晚期。 这个病不是一天冒出来的,它从肠道黏膜细胞开始变异,到形成息肉,再到癌变,整个过程可以拖上几年。如果能从一开始就盯住大便的异常,就能把握住最早的线索。 最典型的异常是大便的性状变细。正常人的大便直径在2~3厘米左右,质地成型,有一定重量。 如果大便慢慢变得细长、扁平、不规则,就说明肠腔受到压迫或肠壁变厚。 这种情况可能是长了息肉,也可能是早期肿瘤在肠壁里生长,把原本平滑的管道挤压变形。 很多人不以为意,觉得只是吃得少或水喝得少导致,但如果这种情况连续超过一周,还反复出现,那就值得检查。 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项研究分析了312例结肠癌确诊病例,其中有83例在发病前3个月内出现过大便变细,且多数人未就诊,延误了确诊时间。 第二个异常是大便颜色发黑或带暗红色。正常大便是土黄色或黄褐色,取决于胆红素的代谢。发黑、发暗的颜色,多半跟出血有关。 肠道内出血混在粪便里,会经过细菌分解产生铁离子和硫化物,形成黑色的粪便。 如果出血量不大,不会滴血,但颜色会变,这个信号很多人错过了。有人以为是吃了补铁药,有人以为是黑色食物染色,其实不然。 特别是下腹部肠道的出血,更容易混在粪便里呈暗红或酱油色,看不清楚。 第三种异常是排便节律打乱,或者说大便习惯的改变。原本每天早上一次排便,突然变成一天三四次,但每次都不多,或者是原来成型的便变得稀烂、黏腻,不容易冲净。 这类变化说明肠道功能受到干扰,炎症或肿瘤都可能引起这种紊乱。很多人以为自己吃坏了肚子,但其实是肠道的通行能力下降了。 肿瘤形成后会引起局部黏膜水肿、炎症反应,导致神经调节异常,肠道的推进节律变乱。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在2022年做过一个结肠镜前症状回顾研究,发现近53%的肠癌患者在确诊前半年内有过“便意频繁却排不干净”的情况,这种感觉常常被当成痔疮或肠炎来处理,耽误了病变筛查。 这些异常都不是典型的剧烈症状,不疼不痒不流血,但恰恰最能说明问题。真正严重的问题,往往就是从这种“模糊不适”开始的。 很多人有一个错误观念,觉得只要没有明显血便、肚子不疼就不算病,但结肠癌的早期表现就是含糊的、不固定的。它靠的是观察力,不是靠感觉。 大便是唯一每天可以“看到”的肠道输出物,能真实反映出黏膜状态、出血情况、通畅程度、肠道蠕动速度这些指标,比血液、体温、体重都更早预警。关键是有没有意识到。 还有个细节被大多数人忽视,就是排便时间的变化。原来固定在早上排便的人,开始变成夜间容易腹泻,或者晚饭后频繁有便意,这其实是迷走神经和肠道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的表现。 肠癌病灶生长过程中会刺激肠神经丛,使得原有节律打乱,晚上入睡后仍有便意或突发性腹泻。 这种现象在传统医学中常被归为“寒湿入侵”或“虚泻”,实际上是病理反射造成的时间节律改变。 南京鼓楼医院的一项调查发现,夜间腹泻型肠癌患者的误诊率高达65%,因为症状多被归为肠易激综合征,没有引起重视。 讲这些不是为了吓人,而是为了提醒,不要只盯着体检报告上的数字,肠道问题靠肠镜,靠粪便细节,靠自我观察。 很多人查体时血糖血脂都正常,结果一查肠镜直接看到病灶。这个病一旦拖到腹痛、贫血、体重下降的时候,基本都不是早期了。 肿瘤指标升高不是第一信号,便血和腹胀也不是。第一信号,往往就是那根看起来“不正常”的大便。 它可能是细了,也可能是黑了,也可能是变黏了,也可能就是排得不爽快、总有残便感。这种小变化如果持续超过一周,基本就不是饮食问题,要查。 有时候人们太相信短期的感觉,太相信吃药能缓解,也太依赖“再等等看会不会好”。 但肿瘤的增长不是靠药能逆转的,早发现早干预,是唯一能挽回预后的方式。 肠癌早期做完肿瘤切除,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%以上,中晚期掉到50%以下。差距就是谁先看到了信号。 那问题来了,粪便隐血阳性但肠镜没查出癌,是不是就没事了?答案是:不能放松警惕。 隐血试验的阳性只能说明有出血,并不能说明肿瘤一定存在,肠镜一时查不到,并不代表没有早期病灶。 一部分病变位置在肠镜盲区,比如回盲瓣、肠道深褶皱;还有一部分病灶在息肉水平,尚未形成肿块,但细胞已开始恶变。 医学统计显示,在粪便隐血阳性的人群中,即使首次肠镜没发现肿瘤,1年内重新检查仍有15%左右会发现进展性病变。 所以医生建议这种人群要在6~12个月内复查,不能只查一次就安心。癌前病变的可逆窗口期是有限的,一旦错过,就难以补救。观察是起点,行动才是关键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炒股配资论坛大全,配资网官网,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